全國能源消耗總量控制在50億噸燃燒煤以內,“十三五”期間整個消耗總量中燃氣使用比重提升到10%,煤炭使用比重控制在58%以下。能源轉型需要新的視角和路徑。以下對二次能源發展趨勢分析。
二次能源發展趨勢分析,2020年,我國水電將新增投資約5000億元;我國新增風電投資約7000億元;我國新增各類太陽能發電投資約1萬億元。加上生物質發電投資、太陽能熱水器、沼氣、地熱能利用等,“十三五”期間二次能源新增投資約2.5萬億元。從投資的角度看,綜合能源服務所涉及的要素中僅可再生能源、配電網改造、天然氣分布式三個領域“十三五”期間的新增投資規模,預計約4.26~4.275萬億元。
“十三五”期間綜合能源服務相關要素投資規模
能源發布“十三五”規劃“是一部體現創新發展的規劃,也是一部體現轉型發展的規劃”。其中,從轉型的角度來看主要是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從規劃主要目標和指標看,“十三五”時期,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要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氣消費比重力爭達到10%或者更高,煤炭消費比重要降低在58%以下,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增量合計約為4.8億噸標準煤,是煤炭增量的三倍多——清潔、低碳能源將是“十三五”期間能源供應增量的主體。現從三大現狀來分析二次能源發展趨勢。
隨著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在21世紀初,世界能源消費總量將保持緩慢增長的趨勢。據二次能源發展趨勢統計,從1972年到1995年,世界經濟年平均增長率為3.2%左右,同期世界人口從37.84億增加到56.82億。在這段時間中,世界能源消費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2%左右,到1995年,世界能源消費總量已達到83.41億噸石油當量(toe)。在21世紀初的20年中,世界經濟的年平均增長率預計保持在3.1%左右,而世界人口到2020年將達到75億左右,在此基礎上預測世界能源消費將以2%的年平均增長率增長;根據美國能源部的預測數據,2020年的世界能源消費總量將達到137.49億噸石油當量,比1999年增長59%左右。
回溯世界能源發展的歷史可以發現,18世紀中葉蒸汽機的發明導致的工業革命促進了煤炭工業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石油和天然氣工業又獲得迅速發展,到20世紀后半葉,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逐漸成為世界能源構成的主體。到20世紀末,世界一次能源的構成是:石油占40.5%,天然氣占24.0%,煤炭占25.0%,核能占8.0%,可再生能源占,2.5%左右。化石燃料總體占了世界一次能源構成的89.5%左右。
據二次能源發展趨勢預測,在21世紀,世界能源系統將發生重大變革,20世紀形成的以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化石燃料為主體的世界能源系統,將在21世紀轉換成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新的世界能源系統。世界能源委員會(WEC)和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合作完成的研究報告認為,在21世紀上半葉,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仍將是世界一次能源構成的主體,但到21世紀下半葉,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將獲得迅速發展,到2100年.可再生能源將占世界一次能源構成的50%左右。
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海洋能、地熱能、水力等可再生能源在21世紀將獲得快速發展,其中太陽能、生物質能和風能等尤其引人注目。世界能源委員會(WEC)的研究報告認為,到2050年,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將占世界能源構成的30%左右,到2100年將達到50%左右。
二次能源發展趨勢分析,為了發展可再生能源,世界許多國家都制定了形形色色的研究與開發計劃,并已取得可喜進展。例如:日本1993年就提出了“新陽光計劃”,為了實施該計劃,日本計劃在2020年前投資15500億日元,并計劃到2010年使日本的可再生能源占日本能源消費的3.1%左右;太陽能電池在世界范圍內已走向商業化,以色列目前的太陽能熱水器普及率已達70%以上;瑞典的生物質能利用已達到本國能源消費量的20%;中國的沼氣池已超過688萬個;世界風力發電總裝機容量已超過1245萬KW。
未來國際能源走向將改變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向歐美流動的大趨勢,而轉向中國、印度所在的亞洲特別是東亞。二次能源發展趨勢分析,中東地區在世界原油產量的地位不會改變,但未來中東地區原油將主要出口東亞。包括國際能源署和BP公司在內的相關機構將這一國際能源格局的改變類比為大陸板塊的漂移。這個大趨勢必將給世界經濟和地緣政治帶來不容忽視的影響。